您好,欢迎访问B2指南官网!

专业大车驾校

大车增驾有保障

无隐形收费

一费到底,收费透明

拿证快速

45天拿大车驾照

全国增驾热线

133-0564-2717

进贤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进贤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进贤大车驾校

咨询热线:

133-0564-2717

189-6376-1530

进贤每天接单不足10单!多地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 提醒谨慎“入场”

发布时间:2023-05-15 00:48:28人气: 24023

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和寒冬,网约车行业终于进入了“小阳春”的状态。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季度,全国网约车订单持续上涨,前三个月环比分别增长了14.1%、13.3%和9.7%;而3月网约车行业订单量则同比增长了32.8%。

然而随着行业的复苏,风险也开始浮现——

5月5日,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

此外近一个月内,济南、温州、东莞、遂宁等地也纷纷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从业者谨慎进入市场。

例如,4月6日,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发布了风险预警,称该市网约车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另外,4月中旬,温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发布消息称,2022年该市新增的9000多名持证驾驶员尚未实际上岗。

同样地,4月19日,东莞交通运输网提示该市网约车司机接单量日益下降、工作强度增加,近80%的车辆每天接单不足10单。

而在5月初,遂宁市交通运输局也发布了预警,提醒拟从事网约车行业的人注意,当地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需要谨慎考虑进入市场。

政府各级部门频繁发出相关预警及加强监管措施,这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事实上,随着管控和行业内卷的不断加剧,网约车行业在未来的下半场将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

图源:ICphoto

即使跑得比以前多,也难以赚到同等收入

在经历了28个订单、流水620元的后,42岁的杭州网约车司机何利表示他每天需要工作14-15个小时,算是行业的“劳模”。他有一项“绝技”,就是熟悉杭州市道路情况,在高峰期尽量避开交通拥堵,因此比起其他司机能够挣得更多。但即使如此,现在的他必须每天多出车2个小时才能赚到跟三年前同等水平的收入。

何利感慨道:“一打开网站,就有50多家网约车公司,竞争太激烈了。”和三年前相比,他的收入每小时下降了10元,如果计算出车14小时,那就会少赚140元。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葛优大爷的一个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因为开网约车赚不少钱吧!”但是何利说,像他这样在杭州这种大城市里勤奋的司机月入过万不是梦,主要是在2018年之前。而现在,随着行业内的人越来越多,网约车司机分到的蛋糕就越来越少了。

何利加入了一个网约车司机群,其中既有本地人士,也有来自湖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的外地人,订单流水一个月达到1万元的司机约占了一半;而流水超过1.2万元的司机还不到30%。除去平台抽成和第三方信息服务费等成本后,每月净收入过万的司机凤毛麟角。

何利坦言,他曾经劝过朋友也来开网约车行业,但现在他内心只想着让他们不要来抢他们的生意。

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些司机选择坚守岗位,有一些则选择离开。例如,去年7月,在金华开网约车的沈女士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便因为“身体吃不消,也没挣到多少钱”就退出了。

她告诉我们,“除了节假日,平时只有早晚高峰有订单,每天开车10个小时最多只能接到10个单子,拿到手的钱也就200多元,一个月下来扣去车贷,几乎毫无余额。”让她最不能接受的是,每天坐在车上,不但没有挣到什么钱,还让她的腰背出了毛病。看到滴滴女司机哭诉工作现状的报道后,沈女士深感同情,庆幸自己不再从事这个行业。

尽管如此,仍旧有很多人不断地涌入这个行业。

这是一张网约车的图片。图源为新华社。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这,全国共有30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了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同比增加了40家。各地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书有522.9万本,而车辆运输证书有225.0万本,同比分别增加了115.6万本和61.6万本。

这意味着就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百万名持证网约车司机加入了这个行业。

仅在今年的1-3月份,就新增了网约车驾驶员证书13.9万本以及车辆运输证书13.2万本。

这个行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加入呢?在一家头部网约车平台公司从事运营工作多年的许星告诉潮新闻记者,一方面是这个行业门槛低,只要会开车就行;另一方面,大部分网约车司机都没有太多技能,从事体力劳动,但网约车司机可以算是待遇不错的工作,“虽不能挣大钱,但至少能解决一家老小的温饱”。

此外网约车司机多以中年人以上为主。根据2021年2月宁波市公路运输中心发布的一份网约车调查报告,网约车驾驶员的平均年龄为43岁。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择业时会面临到年龄和素养等方面的限制。

网约车数量激增,导致很多城市运力已饱和。

5月5日,三亚市开始停发网约车“两证”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当地交通运输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管控措施的主要原因就是近几年三亚的网约车平台公司数量和网约车数量激增,导致运力已经趋于饱和,同时违规经营现象更加突出。

其实早在两年前,三亚市交通局就曾发布过一份网约车客运市场投资预警通告,但这一预警的效果寥寥无几。截至2020年10月,三亚全市持有网约车的数量为5100辆。到了2022年6月份,这一数据就已经翻了一倍,达到了10709辆。

这名工作人员还透露,过去一年,这个数字又有了大幅的增长,目前该数字已经达到了1.6万辆左右。这也是三亚此次“祭出重招”的原因。

不仅仅是三亚,网约车产业的运力饱和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新烦恼”。

潮新闻记者整理的数据显示,在各地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网约车数量激增。比如说,自2019年开始,济南的网约车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数量都大幅度快速增加,目前济南市的网约车数量已经突破了18000辆。与此相比,巡游出租车的数量只有8643辆,已经达到了当地的“警戒线”。

到2022年下半年,东莞市的巡游出租车共有1492辆,比上半年减少了113辆;而网约车的数量则激增了9476辆,共有40083辆。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的数量增加了近万人。

激增的网约车数量带来了市场的内卷化,导致司机接到订单越来越困难。很明显,东莞的网约车司机一季度的单车日均订单量仅有9.07单,比2022年底下降了19.45%。同样的,济南的单车日均接单量也不足10单。

订单量的下降使得司机的工作强度不断加大。来自东莞的数据显示,网约车单车日均收入一季度仅有260.83元,比2022年底下降了3.2%,但单车日均在线时长增加了1.45%,达到了8.39小时。

许多人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温州交通部门的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新增了1.1万名持证司机,但又有9000多人并未实际投入工作,呈现出“考证驾驶员多,真正上岗驾驶员少”的现象。

“大部分新增驾驶员在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参加了从业资格证考试,后来由于收入低于预期、无法适应工作等各种原因退出了这个行业。”温州交通部门的一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分析道。

那么政府层面发布的预警信息对那些正在从事这个行业或者有意向在预警城市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随着运力的饱和,网约车行业内部会激起一波卷土重来的浪潮,导致司机收入减少,服务质量下降,违规运营、超载行驶、强行拼车等不合规行为层出不穷。此时,为了夺取市场份额,平台也会陷入“补贴”和“低价”恶性竞争,加剧行业恶化。
与此同时,网约车数量的大幅增加,也对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挑战。
从事交通问题研究多年的专家、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眼下,国内不少城市的网约车数量及其车辆运载量已经超出了对正常交通出行结构的影响承受范围。”若一座城市的网约车数量过多,且采取低运价竞争的方式,将直接夺去公交出行的市场份额,这将导致地铁和公交在全出行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降至不到20%,最终导致城市交通拥堵。

以目前杭州的情况为例,杭州市区已经拥有9万多辆注册的网约车,每天客运量已经超过了公交车的日均客运量达到150万人次。与此同时,地铁和公交在全出行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到20%。鉴于这一现状,吴伟强认为:“政府应及早介入,加强监管。”

比亚迪D1更低售价:13.78万起更高降价:2.30万

图片来源:新华社

那么一个城市需要多少网约车才是一个合理的数量呢?

据潮新闻记者查询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发布了一份指导意见,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意见指出:“要通过考虑城市特点、社会公众出行需求和出租汽车行业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因素,结合人口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拥堵程度、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等因素,科学确定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和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市场调节。”一些城市已经率先探索了这种监测模式。例如,深圳市在2022年底开始探索网约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的机制。这种机制会在如下情况发生时触发预警:网约车订单量每日出现-10%或以上的变化、单车日均订单量低于11,以及巡游车里程利用率低于60%,同时满足其中两个条件,供政府决策参考。

网约车市场的膨胀,能否及时响应网约车行业的变化并为其发展留出空间,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最近,对于网约车的总量控制,人们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市场调节的方法来寻找平衡。或者采取市场预警机制,警告人们“网约车市场有风险,需要谨慎进入”。

而政府直接停止发证的做法则比较激进。

实际上,这并不是三亚尝试这种方式。早在2018年4月,南京市就发布了一项通告,暂停受理出租汽车(包括网约车)和新增运力许可事宜。南京是全国个实施对网约车进行数量管控的城市。2020年7月,武汉市也发布通知,暂停受理网约车平台和车辆经营许可事宜。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像三亚等地管控网约车市场的举措,实际上是对当地新业态监管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一种反映。顾大松认为:“可以先通过政策性手段降低网约车市场的饱和度。在此期间修订相关政策,随后通过市场调节进一步完善网约车市场。”

吴伟强指出,在政策调控时,政府应该“打开天空,管住底线”。

在我的观点中,总量调控并非简单的数量限制,而是要结合明确城市交通出行战略目标,在各种手段下来调整网约车的供给量,进行政府规制的完善,其中包括准入和退出机制、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监管机制等等。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规范平台运营,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而其他事情则让市场去处理。”

一些业内专家建议,为了解决网约车行业过度竞争,政府除了加强行业管理外,也应多为低技能人群提供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灵活就业机会。

自2012年滴滴、快的开展“补贴大战”以来,拉开了网约车行业的序幕;到2016年交通部联合工信部等七个部委共同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承认网约车的“合法地位”,网约车行业已经经历了十年的“狂飙式”发展。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网约车行业“野蛮生长”的现象越来越少,规范合规的发展和更细致的管控已成为行业的大势所趋。

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进入后半场,要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用户体验,以及创新和变革模式,或许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毕竟,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是网约车行业接下来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来源:钱江晚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