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也取得了年产销突破3000万辆等多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绩。
但这背后,我们关注到了持续近一年的价格战带来的“以价换量”,还有异常频繁的人事调整变动,以及车企间的合作抱团、合纵连横,成为了过去一年贯穿车市发展的现象。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车企想要自救,靠合作抱团与人事调整能否奏效?
合作抱团
如果说在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的2022年,让车企们意识到了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性,那么在竞争愈发内卷的2023年,车企们在全域布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的就是合作共赢。
2023年,抱团合作、打造新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伙伴朋友圈堪称车市的一大现象级趋势。
从大众入股小鹏、奥迪联手上汽智己,斯特兰蒂斯收购零跑20%股份与零跑建立海外合资公司,到长安与蔚来汽车签署换电合作协议、与华为车BU成立新公司、与赣锋锂业签订战略合作,再到吉利与蔚来汽车建立合作,奔驰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
2023年涌现了一波车企间的合作潮。从合作的模式来看,2023年合作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车企与车企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另一类则是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在这一波合作潮中,几乎所有合作战略的内容,都围绕新能源与智能化两个维度展开。
并且,与过去燃油车时代中方提供资金,外资提供技术的角色不同,2023年在外资与中方车企的合作案例中,中国车企成为了技术的主导方。
在这样的角色转变之下,中国汽车工业也由此进入了海外传统车企用市场和资金换技术的“新合资时代”。
红点观察: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才短短几年,但如今新能源市场的内部分化已经愈发明显,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的时代,而以蔚来、小鹏、埃安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在核心技术上也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的优势。
在这一格局之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留给车企们拉开差异化的时日不多。因此,2023年合作共赢成为了车市的一大关键词。当然2023年只是开了一个头,接下来企业与企业之间抱团合作,必然也将伴随着车市竞争而逐渐常态化。
人事调整
一般来说,车企的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变革,基本上都是在年末进行。而2023年,这一规律却发生了变化,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趋势推动下,车企人事变动频频。
首先是一汽和东风这两大央企“一把手”的调整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其中,中国一汽方面,邱现东担任一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东风公司方面,竺延风在2023年正式退休,10月,杨青正式担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除了一汽和东风,长安汽车也发生了多项人事变革和职位调整,其中就涉及到了朱华荣、王俊以及谭本宏等核心管理人。
为推动新能源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上汽集团也在去年12月迎来了三大集团副总裁履新。为加快组织架构架构的调整,王凤英则在去年年初正式加盟小鹏……
除了上述提及的车企和人事变革,包括长城汽车、比亚迪、福特中国、梅赛德斯-奔驰等企业也在2023年进行了重要的人事调整。
相较于往年,2023年的人事调整不仅规模大,大部分均涉及了核心管理层的调整。大部分调整的原因,也与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有关。
红点观察:
由于市场需求下滑叠加价格战的冲击,为节省开支、缩减人事成本,2023年多家车企还围绕人事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
其中,部分车企的软件部分离职率和裁员率居高不下,这说明虽然新能源和智能化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竞争也一定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但投入巨大,企业不堪重负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
面向越来越紧张和激烈的竞争形势,车企对外选择抱团合作,对内则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利于自身的长期主义发展。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车企间的合作基本是强强联合,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被强者抛弃的品牌和企业,或终将难以逃避被淘汰或者被收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