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B2指南官网!

专业大车驾校

大车增驾有保障

无隐形收费

一费到底,收费透明

拿证快速

45天拿大车驾照

全国增驾热线

133-0564-2717

西藏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西藏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西藏大车驾校

咨询热线:

133-0564-2717

189-6376-1530

西藏从马克龙到马斯克,“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3-06-02 23:10:17人气: 45372

进入或留在中国市场不是要不要、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


马斯克于5月30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了他三年来的访华之旅。这是他第十次来华,超过了大多数外籍车企高管。像以前一样,这次他还带着“KPI”,与三位部长会面,并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会面。

2023年5月3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马斯克。


秦刚表示,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创造前所未有的增长潜力和市场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为包括特斯拉公司在内的各国企业打造更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一个健康、稳定、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既有利于中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拿特斯拉汽车来比喻,发展好中美关系,需要把准方向盘,沿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方向前进;及时“踩刹车”,避免“危险驾驶”;善于“踩油门”,推进互利合作。

5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京会见马斯克,双方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等交换意见。

5月31日下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马斯克。双方就中美经贸合作、特斯拉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王文涛表示,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将为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方将继续高效、务实做好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在华长期、稳定发展。马斯克赞同美中关系不是零和博弈,感谢中方在新冠疫情期间对特斯拉上海工厂提供的支持和保障,赞扬中国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愿继续深化互利合作。

特斯拉与宁德时代均未回应马斯克与曾毓群会面的消息,但也未否认其真实性。据业内人士分析,马斯克与曾毓群会面可能讨论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储能电芯供应、未来在北美合作建电池厂以及动力电池供应等问题。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开工,明年二季度投产,将从宁德时代采购磷酸铁锂电池电芯。


西街观察

从马克龙到马斯克

“下一个中国”还在中国


三位部长在24小时内相继会面,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只要是有事情的,就会去找三位部长。最近来访中国的不仅仅是“马斯克”,一个多月前,马克龙也访问了中国。与他一同访问的还有超过60位法国商界。他们带回了160架民用飞机,总价值约200亿美元的大单,阿尔斯通、达飞海运、核电法国电力、欧莱雅等公司也都收获颇丰。


可以肯定的是,来华政要和高管的名单还在不断扩大,投资项目也在继续增加,因为“下一个中国”仍在中国。


在过去的三年里,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脱钩和断链的声音不断。中美之间的博弈也在加剧,底层竞争逻辑的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冲击。跨国企业在其中无疑是最敏感的。


企业家和高管深刻地感受到变化,自然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全球化已经发展到了今天,中国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角色也无法撼动。苹果和特斯拉的订单销量之所以如此之高,就是因为中国市场的存在。


尽管一些政客三句话不离“脱钩”,撺掇他国放弃中国市场,试图给中国贴上“封闭”的标签,炮制“外企逃离中国”等谣言。但这些全球董事长或CEO亲自出马重返中国,就是用实际行动粉碎这些谣言。他们拜访中国相关部委,穿梭在中国各大经贸论坛,到工厂园区开新厂,与当地政府一把手洽谈合作找商机。这实际上就是以实际行动给中国投信任票。


为什么还要选择中国?答案是人心向背,更是客观事实。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在美国听证会上面对长枪短炮、遭遇无礼盘问,而美国苹果公司CEO库克来华出席活动却受到了热烈欢迎。

谁对外资企业更加开放,答案一目了然。中国市场的大门一直敞开着,越来越大,迎接来自八方的客人。我们坚信,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市场拥有超级“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所谓的其他“替代市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短板和瓶颈。在产业链的集大成者方面,中国是的。


超大规模市场在持续不断的改革激发之下,供给和需求互促共生。需求端在不断更新升级,吸引供给。供给端也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


中国市场始终充满活力和韧性。面临外部冲击时,我们有强大的内循环余地和无限的双循环空间,这使得我们有能力抵御外部风险。


进入或留在中国市场不是要不要、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加码中国,继续共享中国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证明“脱钩断链”不得人心。



编辑丨杨博 综合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观察者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资讯